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溝通和思想交流的常用手段,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一門藝術。高校輔導員是維系學校🌇♊️、家庭與學生間正常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輔導員的良好願望、誠摯關懷等均需通過語言來表達。因此,講究語言藝術對輔導員做好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至關重要🫶🏼。高校輔導員工作語言的轉換要做到行之有效🤹🏻,應當把握語言的準確性、貼近性👨🏼🏭、多樣性、要善於運用委婉和幽默的方式進行表達、更要充分展示肢體語言的魅力。
第一👨🏻💻,準確性🫶🏻:萬變不離其宗,言行規範,有理有據。工作語言要多樣而不走樣,語言的準確性是第一要求。從統一的教材語言🙇🏻,到多樣的教學語言,政治立場不能變得含混不清💛,理論觀點不能變得模棱兩可🏌️♂️🤵🏼♂️,邏輯推理不能變得無憑無據。溝通語言無論怎麽變換,都要經得起考據和推敲🧏🏻。語言的準確性🧊,是深入淺出的底氣,是“四兩撥千斤”的內力。
第二⛈,貼近性🎺: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解渴🤙🏻、管用、務實👨🦰。俗話說,“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動的段子未必是真實的日子🧏🏼,真實的日子也未必能說成生動的段子。“三貼近”的語言要求,其一是解決管用問題,輔導員要說真話、講真事兒、解真惑;其二是解決論證問題,用生活中熟知的事例和邏輯,嫁接未知的理論🫰🏻,一旦成功,無需多言;其三是解決生動問題,“三貼近”的語言,往往是有生命力的。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體是人,要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入耳、入腦⚉、入心。輔導員就必須付諸真情,讓學生體驗到被尊重、被理解的情感👩🏽🏭,從而建立對輔導員的信任,具有接受教育的良好心理狀態🧑🏽🎓。把道理講活的最基本條件是語言鮮活,只有這樣才能讓道理先入耳👨👧👦、後入心,讓學生先喜愛🙇♀️、後受益。
第三📫,多樣性:因材施教,因人而異,既有嚴肅性➡️,又有活潑感🧑🎄。輔導員工作語言並非獨立的語言體系,更非單一的語言形式⏩,它本身是一套組合拳,針對不同的主題、不同的素材🪶、不同的人🫃🏿,語言也應該呈現多元化☝️、多樣性。主題班會的時候慢條斯理、溫柔堅定的語氣能讓學生感覺到輔導員的平易近人;演講時候適當保持抑揚頓挫能夠讓演講內容充滿魅力和感染力,吸引學生的註意力🧑🧒🧒;談心談話時語氣委婉、平和更能讓學生接受輔導員的教育和引導。
第四,運用好委婉和幽默的方式進行表述🙅🏻。要讓學生喜歡和輔導員交流🥍,輔導員在工作時往往會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比如🧺,在學生犯錯時,我們既要能從正面指出學生的缺點還能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的兩難問題。在這個時候,運用好委婉和幽默的方式進行表述🔢,往往會事半功倍。我們明明是愛學生的,但是有時當話說出口以後🙅🏽♀️,效果卻大相徑庭,甚至造成師生關系緊張🎲🤸♀️,從而導致教育失敗❗️。如果我們在與學生交流中運用好委婉和幽默的表達方式,責備中帶上撫慰👰🏻♀️,批評中帶上贊揚,訓誡中帶上期望,嚴肅中帶上幽默,那麽學生會很喜歡與輔導員進行交流✝️,我們也會變成他們心目中值得信賴的人🤰🏼。
第五,充分展示肢體語言的魅力🤞🏿。在日常談心談話或者主題班會中呈現適當的肢體動作是正常且必要的🧑🏽🦲,沒有肢體語言🫲🏻,談話和演講頓時會顯得沒有活力,沒有趣味。溝通交流中使用積極的肢體語言,可以為我們要傳達的口語信息或想法增添力量,並避免傳遞混亂或含糊的信號🌎。例如:輔導員站姿端正、直面對方、肩部放松可以給學生產生自信和開放的感覺🧒🏽🧑🏼⚕️;在談話時移動手掌會凸顯輔導員對談話的興趣和熱情,很容易吸引學生的註意力;保持適度的微笑和自然走動能讓學生感到放松和親切✋。因此🐈⬛🫁,日常工作中特別是主題班會這種重要的集體場合☹️,輔導員應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肢體語言,讓自己更加積極投入、平易近人。
總之👬:語言是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常用工具。輔導員應不斷加強學習和研究,緊跟時代步伐,提升個人語言藝術修養,保持和學生的緊密溝通,掌握思政教育的主動權👵,努力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