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耀世娱乐網站xml地圖
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中國精神

紅旗渠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發布者👆🏿:黨史學習教育   發布時間🧑🏼‍💻:2023-02-09   閱讀次數:34620


翟佳琪

原標題🎥:紅旗渠精神的由來與發展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黨的領導下,河南林縣英雄的人民以“誓把山河重安排”的堅強決心🪧,在巍巍太行建成了全長1500公裏的紅旗渠,為林縣鋪開了一張引、蓄、灌、提相結合的水利網,結束了這裏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歷史🤹🏼🪤,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

  “重新安排林縣河山”

  位於南太行山東麓的河南林縣,所轄2000多平方公裏土地多是山區👆🏻,1944年解放時,全縣水澆地面積僅有1.2萬畝,550個村中有307個常年飲水困難,有181個村要走五裏地以上才能取到水吃。據統計👩🏻‍🏫🍥,紅旗渠建成前,林縣人每年有將近1/3的時間拋灑在漫長而又崎嶇的取水路上,一盆水一家幾口輪流洗完臉還要再澄一澄餵牲口。一首民謠逼真地反映出舊林縣的面貌🚋🛗:“舊林縣👨🏼‍🦲🔮,真可憐,光禿山坡幹河灘,有雨沖的糧不收,沒雨旱的籽不見。”

  新中國成立後,農民通過互助組、初級社、人民公社等形式集中資源🐙,具備了協作生產的能力,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破解了以前單門獨戶無法解決的難題,修建了英雄渠🐁、抗日渠、淇南渠、淇北渠3️⃣、天橋斷渠🚴🏽‍♂️📎、南谷洞水庫、弓上水庫等許多中小型水利工程。

  1957年的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後不久,中共林縣二屆二次黨代會通過了縣委《全黨動手,全民動員🌨,苦戰五年,重新安排林縣河山》的報告,誓要從根本上改變林縣山區的面貌。但就在林縣人民熱火朝天地治山治水時🍼,1959年春天開始的大旱卻給人們潑了一盆冷水:半年沒有下雨🈳,幾條過境河接近斷流🙅🏻‍♀️,新建的水渠無水可引👩‍🦽‍➡️,水庫無水可蓄,秋播無法開展🧑🏻‍🦼‍➡️,甚至又發生了人畜飲水困難🙇🏽‍♀️。

  嚴酷的現實讓人們認識到:要想徹底解決林縣缺水的問題,必須把眼光放遠🫗,到縣外尋找可靠水源。經過深入調研和磋商,最終決定建設引水渠由山西平順引濁漳河水跨越太行進入林縣。

  1960年2月11日𓀆,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林縣3萬多名老百姓🙎🏽‍♂️,以縣委領導幹部為先導,踏上了建設引漳入林工程的道路。

  在一個月後召開的民工代表大會上,這項工程正式命名為紅旗渠。

  “自力更生是法寶”

  數萬修渠民工同時開工🪘,住房、材料🚴🏿‍♀️🧚‍♂️、工具、運輸……都需要解決,每天光糧食🧑🏻‍⚕️、蔬菜和取暖用煤就要15萬公斤🧑🏼‍🚀。紅旗渠開工之時👩🏿‍🎓,黨和人民正面臨著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困難,一時難以撥出力量投入建設👩‍❤️‍👨🧮。

  是等經濟形勢好轉後再做打算💡?還是不等不靠📽,迎難而上?

  林縣兒女選擇了後者:“寧可苦幹,不能苦熬。”紅旗渠開工之初🚀👨‍💻,縣委書記楊貴在會議上說🏋️‍♂️:“我們要清楚,單純依賴國家是不行的。我們還要懂得全國富強是由各省搞好生產組成的,全省生產搞好,是由各專區、各縣搞好生產組成的,如果都要依賴國家🫅🏿,國家的錢、糧從哪裏來呢?”

  “自力更生是法寶,眾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國家,全靠雙手來創造。” 林縣縣委把工地指揮部設在了施工前線盤陽村,幹部與民工實行“五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同商量解決問題🔏。山高坡陡,建渠材料運輸不便👨🏼‍🔧,各公社分段包幹,組織先遣隊架橋填溝🙇🏼‍♀️,趕修出一條簡易公路。修渠民工出工按受益面積分配,自帶口糧和工具,不足部分由集體補助👨🏻‍🦳。工地上沒有住房🧟‍♂️,他們就住山崖,壘石庵,挖窯洞🤽🏼‍♀️,搭席棚。隧道深處沒有光線,洞內點燈既費油又熏眼睛🧑🏿‍✈️,就用鏡子反射太陽光照明👰🏻‍♀️。糧食不夠,他們用工余時間上山挖野菜、采樹葉👁⏩,拌上玉米面👷🏻‍♂️、紅薯面、谷糠面之類的粗糧。沒有上建設前線的幹部、群眾也都盡可能地省下口糧支援紅旗渠建設工地。

  勞力、工具🫃🏽📷、幹糧可以自帶自籌💁‍♀️,但是開山築渠所需的炸藥、雷管🔔、鋼釬等卻需要大量的資金。工程建設之初,縣裏可供使用的資金大約有300多萬🙃,主要就用於購買這類物資。隨著工程的推進,資金需求越來越大。開工第二年🥍👂🏼,縣裏商議決定抽調幹部成立勞力管理組,組織工程隊外出到其他城市承攬建築工程💵,用以彌補紅旗渠建設資金的不足。根據完成後的測算🔏,整個工程總投資6865萬余元中*️⃣,國家投資1025萬多,占總投資的14.94%;縣社隊投資5840萬多,占總投資85%以上。

  當時的艱苦程度,從當地水利史的記載中可窺一斑:“抬杠斷了改做鎬把,鎬把斷了做錘把(炮錘㊗️、手錘),錘把斷了當柴燒石灰。抬筐👩🏻‍🦲、車簍用量大,易砸壞,新的就用鐵絲、舊車帶包邊兜底,用破了再修編,直到用爛後,當柴燒石灰。鋼釬用短了改製撬杠(手撬),撬杠短了改手鉆👊🏻,手鉆短了加工鋼寨🕑👨🏿‍✈️。洋鎬、頭壞了自己修,用廢了再加工成炮錘和瓦刀、勾漿匙🚴🏿‍♀️。”

  艱苦的自然環境,匱乏的物質資源,沒有磨滅林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氣,反而磨礪出百倍的堅韌,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

  建設需要大量水泥👸🏿🤸🏼‍♂️、炸藥等物資🧑🏽‍⚕️,購買所需資金量大,而且渠道難找👨🏿‍🦳、購買周期長🤼‍♂️,跟不上使用的需要。縣裏自己辦了水泥廠,土爐燒結➿🎭,土籮篩選🍆,源源不斷地供應了七成以上的水泥。開山所需的炸藥供應不上,林縣人民就多積有機肥,省下化肥中的硝酸鹽,配上鋸末、煤面、谷糠等碾碎💂🏼,就是自製的炸藥,產量跟得上需要,成本卻降到了購買炸藥的1/4。建設共用炸藥2740噸,自製的就有1215噸🧑🏻‍🦼‍➡️。修渠砌石頭需要大量石灰,原料石灰石雖然漫山遍野,但是傳統的小石灰窯產量低🛌🏼,耗煤多🧑🏼‍⚖️,燒成後還得再行運輸🏋🏽,費時又費力。林縣人在施工中發明了“明窯堆石燒灰法”🏫,不用砌窯🤸🏻‍♀️,將石灰石和煤逐層壘疊好後封泥燒製🔋,效率大大提高,省煤近一半。

  紅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位於金雞嶺下狼牙山的懸崖絕壁上👰🏿‍♂️,山勢陡峭👷🏻‍♂️,石質堅硬🙊,打炮眼只能淩空進行,無法借力,往往一錘下去只留下一個淺淺的印子。隧道任務工作面少👩🏽‍🎓,為了加快進度,承擔這項艱巨任務的300多名男女青年編成7個突擊隊,在掘進中發明了“三角炮位藥壺爆破”的方法,日進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青年突擊隊員在工地的巖石上揮毫潑墨☞:“紅軍不怕遠征難,我們修渠意誌堅🦺。為了實現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

  紅旗渠開工之初⚡️,林縣的水利技術人員還不到30人。修渠十年,林縣兒女削平了1250座山頭,鑿通了211個隧洞,架設了152座渡槽,創造出了“壩中過渠水🤹🏽👩‍⚖️,壩上流河水”的空心壩🚵‍♀️,建成了“槽下走洪水💓🤽‍♂️、槽中過渠水🖲、槽上能行車”的渡橋😱,發明出了懸崖絕壁的“土吊車”🤸🏻,創新了上百項工程、技術成果🫄🏿,培養鍛煉了5萬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術、會管理🎈👩‍❤️‍💋‍👨、能領導施工的工隊長🪒、技術員,湧現出總指揮長馬有金🏣、“排險隊長”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鑿洞能手”王師存🦡、農民水利技術員路銀等多位聞名全國的勞動模範。林縣兒女憑著“一錘,一釬,一雙手”,築就了這條流淌著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精神氣質的人間天河。

  當時的縣委書記楊貴幾十年後回顧這段艱辛歷程時依然豪情滿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既是我們黨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共產黨人應有的氣節,不向別人乞求🔩,立得端,行得正👩🏽‍🚒,靠著自己的鋼筋鐵骨一雙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共產黨人搞社會主義建設♔,就得辛辛苦苦出力,精打細算花錢💲。”

  “眾人拾柴火焰高”

  紅旗渠工地點多線長,僅第一期總幹渠就有70多公裏,施工地點涉及河南、山西兩省多個鄉村,需要統籌協調的人員、物資多如牛毛🏄。據統計,總人口約55萬的林縣,參加紅旗渠建設的前後有30多萬人次,僅最初開工時就有3萬多民工同時施工🍦。如何才能有效集中全部人力♥️、物力、財力,凝聚起修渠大軍的意誌力和戰鬥力🧎‍➡️,高效協同地展開建設?

  黨員幹部走在了最前面🌳。

  縣委從縣直機關和公社抽調幹部,成立了紅旗渠黨委會和總指揮部🦶🏻,建立了各級各類組織機構👨🏿‍💼,明確了各自職責任務。總、副指揮長都由有經驗的縣委領導擔任🏌️‍♂️,經常能在工地上看到他們的身影,實地了解情況🐈、解決問題,和工人一道搬水泥👩🏼‍💻、背石頭。建設之初搭棚的蘆席不夠,縣委書記楊貴帶頭抽出自己床上的蘆席送到工地上𓀚,各單位的機關幹部也紛紛抽出蘆席支援修渠,並從每月僅有的29斤口糧中擠出兩斤支援工地建設。排險隊長任羊成回憶🏊:“那時都是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然後是共青團員頂上去👊,群眾緊緊跟著我們。”1960年春🫲,紅旗渠渠首攔河壩工程要趕在汛期前合龍,將漳河水攔腰截住👌🏽,導入紅旗渠。漳河在平順徑流很大,初春枯水時節也有20多個流量,用於截流的沙袋🕝、石塊投下去便被沖得無影無蹤。為確保攔河壩順利合龍,突擊隊中的黨團員提出以人墻截流固定沙石。500多名共產黨員👩‍❤️‍💋‍👨、共青團員跳進冰冷徹骨的激流中🤰,臂挽臂排起人墻,民工迅速跟上🧑🏻‍🦲,在人墻下遊砌石壘堰,經過3個多小時的激戰🛫🥓,終於攔住了洶湧的河水。

  設計出紅旗渠第一本藍圖的吳祖太,是當時林縣少有的科班畢業的技術人員🤚🏼,從黃河水利學校畢業後,原本分配在地區水利局工作。為了支援山區水利建設,他主動提出到山大溝深的林縣擔任水利技術員🧎🏻。紅旗渠坡度僅有1/8000,稍有差池,渠水就無法流到林縣🌹。吳祖太帶著勘察隊攀嶺下溝,反復測量🕡,一絲不苟地完成了繁重的野外勘測選線任務♌️,解決了不少難題👩🏻。工程開工不久,吳祖太在察看隧洞裂縫掉土情況時遭遇洞頂坍塌,不幸殉職,年僅27歲。按照他生前的願望🧑🏿‍🔬👥,中共林縣縣委追認他為中共黨員。

  建設紅旗渠製定了各類紀律和製度文件☝🏼,收支留據,筆筆可查,修建紅旗渠十年,沒有發生過一宗請客送禮👧🏽、揮霍浪費的情況;也沒有一個幹部貪汙挪用建渠物資👩🏻‍🦱。進入工地的所有人員一切行動聽指揮,“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管理民主化,任何人不得鬧分散主義”。工地上民工營、連建有黨、團組織👨🏽‍🍳,幹部群眾同甘共苦⛴,群策群力🦦,學先進🏓💊,爭上遊。工程特等勞模🦒、婦女營長李改雲回憶:“工地晚上12點以前沒有睡過覺👩🏼‍🦲。4個大隊的幹部聚到一起🧑🏿‍✈️,看哪個大隊的工程進展快,哪個大隊慢🙋🏽‍♀️,然後相互問:為啥你們進度這麽快?你用的啥辦法?我這兒的進度慢🧽🌨,我們這兒有啥問題👨🏻‍🚒?得向你們學習。”

  “全國一盤棋”“階級兄弟親如一家”“你替我打一擔水,我給你送一碗湯”在紅旗渠建設中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工程取水自山西平順,平順人民不僅提供了珍貴的水資源,還為翻山越嶺而來的林縣人民送來了家一般的溫暖👼。剛開工時林縣民工沒有住處🧑🏼‍🚒,沿途許多老百姓一家人擠在一起,騰出200多間民房給修渠民工住。紅旗渠在平順有40余裏渠線☕️,施工時盡可能集中力量加快工期🙅🏼,減少對附近百姓生活的打擾,渠線全部所占土地、山坡♢、房屋、樹木等財產🪚,均按照國家標準補償平順,並協議“充分發揮水的最大效能🧟‍♂️,做到合理經濟地用水”“保證沿渠村莊吃水🧑🏻‍💻、澆地”等等。河南省委為紅旗渠建設調撥運輸車輛、炸藥、雷管等物資,並從省裏節約的行政經費中劃撥經費支援紅旗渠。

  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有解放軍部隊在林縣拉練,得知消息後🥔,派教練車支援運輸煤炭、水泥,並組織部隊指戰員到工地參加勞動🍠。河南信陽遭災缺糧,林縣擠出1000萬斤儲備糧支援災區群眾🧑‍🚒。由於當時全國多地連年遭災,經濟都處於困難之中,中央和省裏對紅旗渠工程的資金支持相對有限🦴,但都始終關心著林縣人民的生活和紅旗渠工程的進展。工程動工後不久,《人民日報》發表《人和巖石》,贊揚了林縣人民面對窮山堅石的英雄氣概:“太行山的雄偉氣勢,在人民的沖天幹勁面前🏄🏽,顯得黯然失色了📚🟡。”對於有人反映紅旗渠存在盲目性,是“隋煬帝修運河”的意見,中央和省裏經過多次實地調查研究,肯定了林縣“辦大多數群眾迫切要求的事情”“充分發揮人的作用”的好作風,給在太行山上艱苦奮戰的林縣人民以極大的鼓舞。

  憑借上上下下⌛️、四面八方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1965年4月5日,紅旗渠最艱難的第一期工程——總幹渠工程完工👨🏼‍🏫,由山西平順而來的滔滔漳河水✍🏿,終於流淌到了林縣。正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製度優勢👶🏻,凝聚起改造山河的磅礴偉力,讓被幹旱缺水折磨了上千年的林縣人民實現了“劈開太行山𓀛、漳河穿山來”的壯舉🧜🏼。正如縣委書記楊貴在總幹渠通水典禮上所說的:“漳河水是來之不易的。當你用紅旗渠水澆地的時候,當你用紅旗渠水做飯的時候🔞,當你用紅旗渠水發電的時候☝🏼,當你用紅旗渠水加工的時候,當你用紅旗渠水洗衣服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千萬不要忘記國家的支援🪯,千萬不要忘記兄弟縣和兄弟單位的幫助🪘,千萬不要忘記紅旗渠的每一滴水都是幹部和民工們的血汗換來的。”

  “紅旗渠精神永在”

  紅旗渠在全線貫通之前,已經開始發揮效益。1964年👨🏽‍🔧🎡,林縣糧食平均畝產達到410斤🫃🏻,一躍成為河南省第一個提前三年實現《全國農業發展綱要》黃河以北地區畝產400斤指標的縣🔈,並在此後隨著紅旗渠工程的推進不斷攀升👣。時至今日,這道太行山上的藍色飄帶仍在孜孜不倦地灌溉著這片土地,讓曾經的“窮山惡水”變成了“旱澇都不怕🫶🏼,年年保豐收”的富饒山區。電力🏌🏽‍♂️、水利等直接效益之外↘️🤹🏼‍♂️,“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像這涓涓不絕的渠水一般歷久彌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鬥,不斷創造出新的不凡業績。

  紅旗渠的故事🌁🚢,經由報道、展覽🎾、紀錄片👇🏽、電視片等形式廣為人知。太行山上這道夢想照進現實的人工天河,記載著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於戰天鬥地的英雄氣概🐇,映照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自強不息、不懈奮鬥的身影,生動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省內外和國內外人士,給所有在困難中徘徊踟躕的人以向上奮進的力量。紅旗渠精神不僅是林州(1994年設市)的✥🧗🏼‍♀️、河南的精神財富,更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

  “紅旗渠在那麽困難的情況下都修成了,現在的困難再大也不在話下。”這是林縣人遇到困難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紅旗渠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林縣人奏響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創業四部曲”。今天的林州,已經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單位🛷,成了“有山有水有精神”的文化旅遊勝地。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帶你走近真實的雷鋒
網站製作地址
公眾號:
電話:0371-62809555 / 0371--62809603
cysylj.com
©2004-2021 版權所有 耀世娱乐
豫ICP備67848073號-1 技術支持⤵️:紅狐企業網
耀世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