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減弱教學競賽的數量追求,增進各類賽事的內涵建設
1.適當控製各級別教學競賽的數量,分類規劃各種教學競賽
不難理解,“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排行榜(高職)”“全國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指數”“全國高職院校教師發展指數”等羅列的教學競賽種類越多,高職院校、高職院校的教師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應對這些競賽。當前,全國性的教師教學能力競賽已經有50多種,攫取了高職教師正常教學的時間,應該在數量上控製教師教學競賽的數量,全國普通高校教師教學競賽排行榜(高職)等各類榜單可以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為核心,嚴格控製入榜的教師教學競賽種類,分類規劃好各種教學競賽的發展。其一,關註職業教育綜合性教學技能,註重教師綜合育人能力發展的教學競賽。以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為核心,形成一批聚焦關註基礎性的職業教育教學技能競賽,並以此引導高職院校落實職業教育國家教學標準、推進“三教”改革等。其二,關註產教融合專項性教學技能,註重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發展的教學競賽。以全國行業協會、企業協會等組織的競賽為核心,形成一批對接產業發展為教學競賽導向,讓職業教育的腳步緊跟企業發展、對接產業需求,以產業的革新推動教學競賽內容的更新,進而引領著職業教育的“三教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教學競賽。
2.優化教學競賽的規則,進一步提高各類教學競賽的質量
一是進一步將教學競賽與教師的日常教學表現相結合,避免出現“教學表演能力強、真實教學能力差”的現象。“競賽與教學不能‘兩張皮’,競賽應源於常態教學,但不是原封不動地搬來平時的教學;參賽作品應當在日常教學的基礎上,進行提高、升華、凝練”。因此,競賽組織者應當進一步強化對真實課堂情境的考察,可以通過豐富判斷參賽作品是否源於常態教學的信息化手段和審查標準的方式來進行,采取普查與隨機抽查的方式進行。二是進一步提高競賽的內涵,通過改進決賽組織形式,適當改革競賽評價指標,增加競賽考察難度,倡導學生參與、師生互動,重點考察教師綜合能力及臨場應變、現場發揮能力等,吸引更多優秀的“雙師型”教師參與其中,從而使教學競賽保持其高水平的引領作用。三是進一步為教學競賽“瘦身”,將年度一次的教學競賽改為隔年一次,返還時間給高職教師。
二、減弱績效考核對競賽成績的捆綁,增強教學競賽的“育人”價值
教學競賽應當是一個承載著“競賽”“展示”“交流”“反思”等多功能的平臺,但當前由於績效管理等因素的直接影響,教學競賽已經成為一種“自上而下”的讓教師感到恐懼和焦慮的活動,弱化了其“交流”的功能。因此弱化績效管理的負面影響,強化教學競賽對激發參賽者的積極性,增強教師教學成就感、教學責任意識等,發揮競賽活動交流、展示、反思功能,進而促進教師教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是改進教學競賽的重中之重。
1.適當淡化績效考核下競賽成績的延伸價值,堅定教學競賽的初心使命
在績效考核的背景下,高職教師教學競賽獲獎不僅是一份榮譽,更能延伸出巨大的特權和利益。例如福建省製定了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獲獎情況作為‘雙高計劃’項目建設考核評估指標和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中央專項資金分配因素”的激勵辦法[16]。高職院校則為教師獲獎提供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政策層面的傾斜,將獲獎納入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的選項之中,甚至能在職稱晉升方面開辟“綠色通道”。教學競賽獲獎是一份榮譽,“榮譽”的屬性是其根本的價值屬性。因此,地方政府和高職院校都不應該只為追求“競賽成績”、提高學校競賽排名,而不顧學校的發展實際,教師隊伍現狀、教師教學能力培養規律等,製定以教學成績產量為績效“催化劑”的不合理評價製度。高職院校組織本校教師參賽,應堅持教學能力競賽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動更多的職教教師參與,避免為賽而賽。
2.適當弱化績效考核下教學競賽的對抗性,凸顯教學競賽的平臺價值
教學競賽中蘊含的優勝劣汰規則往往會給教師帶來焦慮和恐懼心理,在績效管理的背景下,各高職院校往往會對高職參賽教師施加額外的壓力,這種人為的壓力徹底助長了教師的焦慮情緒,造成競賽過程的排他性,參賽教師往往只關註競賽結果。然而“社會變革並不要人們通過對抗的手段打倒壓迫者,或擊敗對手”,“以賽促教”培養高職教師教學能力也是如此,打擊、削弱參賽的競爭對手並非是組織競賽的初衷。因此,有必要規避績效管理下競賽對抗性所導致的問題。可以從多方聯動著手,高職教師教學競賽的主辦方和高職院校聯合發力,淡化錦標主義、崇尚交流合作,大賽主辦方堅守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建、以賽促改、以賽促研的初衷,打擊“為賽而賽”的現象,高職院校減弱績效考核給教師參賽帶來的壓力,聯合將競賽打造成“競賽”“展示”“交流”“反思”四位一體的賽事活動。
三、減弱速度邏輯對教學競賽的束縛,增加“以賽促教”的自覺性
應對速度邏輯引起的高職院校及高職教師在教學競賽中存在功利化的行事方式、過渡註重效率和競賽結果等問題,應當“自上而下”,從競賽主辦單位、高職院校、高職教師三方聯動發力,減弱速度邏輯對教學競賽帶來的負面影響。
1.競賽主辦單位把好教學能力競賽的“價值關”
地方政府通過完善大賽組織形式,確保教學能力競賽的公平、公正,營造教學能力競賽風清氣正的氛圍,打擊弄虛作假、急功近利的參賽風氣,從而引導各高職院校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深化“課程思政”建設,推進國家教學標準落地,積極探索“崗課賽證”融合育人模式,創新發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等。同時,加強國家級教學能力競賽成果、資源的轉化研究,促進教學設計、課堂實錄等資源有效轉化為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可以通過圍繞教學能力競賽開展教學能力競賽成果轉化案例征集,鼓勵競賽成果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實踐。
2.高職院校需要融入發展的組織教學競賽
高職院校應當基於教學能力競賽引領學校“三教”改革,一方面營造良好的參賽氛圍,合理對獲獎教師團隊進行宣傳,激發廣大教師面向教學一線、面向課堂、教書育人的工作熱情,營造全校教職員工關心課堂教學、關註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而不局限在為了提高獲獎率的積極作為上。另一方面,要完善教學能力競賽的管理辦法、運行機製,充分賦予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權,賦予教師面對困難的勇氣,賦予教師團隊獲得競賽成績的耐心,減少功利文化對教師的脅迫,避免以業績為導向的教學文化、以效益為上的培育機製、以獎項論成敗的價值文化,讓教師能夠堅守初心、靜心備賽、耐心成長。
3.教師個人常懷“三心”的對待競賽
首先高職教師個人要時刻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深刻意識到立德樹人是教師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師參加競賽應是推動自身專業發展的形式之一,競賽獲獎不是專業發展的終點,立德樹人才是教師職業生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因而圍繞教學能力競賽,教師個人要有自我成長的意識和能力,要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提高自身的師德踐行能力、專業教學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等。其次高職教師參賽過程中需要一份靜心,只關註結果的參賽往往會讓教師陷入“為競賽而比賽”“為競賽而創新”“為競賽而教學”的現象,造成急功近利的風氣盛行。寧靜方能致遠,高職教師需要靜心備賽才能讓參賽作品有深度,才會關註完整的備賽流程,加強日常教研的積累,強化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等從而達到提升自我、提升教學質量的效果。最後高職教師要有不斷反思改進的耐心,教學能力競賽規則復雜、流程漫長、涉及面廣,提交的參賽材料需要反復打磨並且內容較多等都在考驗教師的耐心。
來源:《職教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