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基於使命而生、基於使命而在,是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這一政黨類型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與其他任何類型政黨具有根本區別。
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為指導,以人民至上為價值宗旨,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致力於對人類社會作出更大貢獻,最終致力於實現共產主義,積極促進人的解放與自由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強烈歷史主體意識和責任擔當情懷的政黨類型。
馬克思主義紮根中國有必然性
鴉片戰爭以後,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國內的各個階級都進行了持續的探索:封建統治內部的洋務派推行洋務運動,資產階級維新派實行戊戌變法,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辛亥革命,但無一克臻全功,最終結果還是軍閥割據,對內不統一,對外不獨立。這說明,這些政治力量,不論是封建集團中的自強勢力,還是當時孱弱的資產階級,皆無力應對危局,扶大廈之將傾,拯黎民於水火。這些政治力量的指導思想與政治理念,不論是傳統的儒家學說,還是西方的啟蒙之學,皆不適用於當時中國之救亡大勢。
中國的救亡圖存呼喚新的科學理論作為指導,呼喚奉行科學理論指導的新的政治力量的誕生。俄國十月革命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理論特質使其在中國的迅速傳播具有很大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作為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對封建主義文化的超越,是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揚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真理性、實踐性、開放性。在近現代中國的歷史語境下,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發展規律的剖析、對階級鬥爭理論的闡發、對社會進步信念的肯定、對人類共產主義前景的揭示、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強調、對無產階級歷史作用的宣告、對工人政黨歷史使命的論述、對受壓迫國家與弱勢群體的同情,契合了近現代中國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的需要,使其在十月革命與五四愛國運動之後成為西學東漸思潮中的執牛耳者。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通過對歷史規律的科學闡述超越了中國傳統的循環史觀與變易史觀,也超越了近代傳入中國,雖有進步啟蒙意義但又無法真正講清歷史內在機製的進化史觀,以一種嶄新的歷史思維、巨大的邏輯力量提供了一幅清晰明確的歷史進步圖景,給了當時的先進知識分子巨大的啟示鼓舞。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但作為世界性學說的馬克思主義是基於對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把握而形成的總的指導原理,其作為認識工具提供的是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論原則,而不是現成的答案。中國共產黨人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實際上同時也就接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如何使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換言之,對於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時,一定要將其與本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入研究當前的實踐,分析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重大現實問題,切實把握當前的主要矛盾,把馬克思主義中與當前實踐密切相關的方面發掘出來,找準結合點,在實際應用中將之具體化為符合中國實際、指導中國實踐的科學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並用實踐中產生的新觀點、新經驗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基於此,百年進程中,我們黨深刻總結經驗教訓,註重解放思想,打破本本主義與經驗主義,逐漸形成並牢固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也正是致力於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以現實問題為基點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在理論上發展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帶領全國人民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意味著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基本方法要運用於中國實際,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念與理想目標也要中國化。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既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又借鑒其他國家的合理經驗,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一奮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當代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和根本要求,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與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必須毫不動搖地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大特點
是主動宣示初心
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信念,落實到實踐活動中最為根本的就是要求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並且踐行初心,牢記使命並且擔當使命。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至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初心就是為人民謀幸福,始終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主動宣示對於人民的初心,自己主動承擔對於人民的代表角色,這種主動宣示和主動承擔同西方選舉型政黨是有極大差別的。如果說西方選舉型政黨的政治認同來源於選舉授權,那麽民眾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則來源於其基於初心的主動積極作為,來源於其對於民眾利益的高度關心、切實維護與有效實現。這樣,中國共產黨主動作為在先、宣教在先、付出在先,民眾對此的感知、理解、認同在後,隨著中國共產黨對於初心的不斷有效踐行,對於自身代表角色的持續有效承擔,人民群眾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代表自己利益的,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是真心為了自己的,就會在內心深處逐漸形成與黨的“一體感”“我們感”“親切感”,最佳效果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魚水深情”“骨肉親情”。這種發自內心的認同無疑比單純的選舉認同更為紮實、更為深刻、更為穩固,是中國共產黨真正的偉力之源。
初心作為一種價值理念,必須要有使命來承載。使命是初心的實踐體現和實現形式,初心凝成使命,使命承載初心。“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當然,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不僅承擔著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還承擔著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最為基礎性的歷史使命。
應該看到,在近現代以來中國歷史舞臺上出現的各種政治力量中,並非只有中國共產黨主張民族復興的歷史使命,有的政治團體與黨派也有過宣告與追求;也並非只有近些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後民族復興才被廣泛強調,在20世紀30至40年代,基於外國侵略、民族危亡的形勢,民族復興就是一個比較熱的詞匯。但歷史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能擔此偉大使命。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特征有決定性關系。高尚的價值情懷、自覺的使命擔當、高效的組織動員、持續的探索創新、正確的大政方針、科學的原則路線、有效的思維方式、積極的學習借鑒、不斷的自我革命,使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能力不斷增強,領導水平不斷提升,領導藝術不斷提高,歷史、民族和人民從而最終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不怕犧牲、英勇鬥爭
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特質
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都絕非輕輕松松的事情,而是需要英勇的鬥爭、艱辛的付出,乃至巨大的犧牲。
之所以需要英勇鬥爭,是因為黨要實現的歷史使命極其偉大、實現使命的任務極為艱巨、任務的實現面臨著國內外重重的阻力與挑戰,各種敵對勢力始終存在。在此,鬥爭的含義是極為豐富的,涉及經濟、政治、意識形態、軍事、自然界等各個領域,包括各種各樣的手段與方法,所以,對於我們黨所提的鬥爭應作廣義理解,而不能僅僅局限於軍事領域。不僅革命戰爭年代需要英勇鬥爭,和平建設和改革時期同樣也需要艱苦奮鬥、英勇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進步,就無法戰勝敵人、攻堅克難、化解風險、應對挑戰,就無法有效地實現歷史使命。建黨百年中國共產黨取得的所有偉大成就都是英勇鬥爭並且善於鬥爭的結果。“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實現偉大夢想就要頑強拼搏、不懈奮鬥。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貪圖安逸、不願繼續艱苦奮鬥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願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鬥爭就會有付出乃至犧牲。中國共產黨的入黨誓詞就強調,共產黨員要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自中國共產黨誕生,這種犧牲精神一直傳承至今。正所謂“革命理想高於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國共產黨人這種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犧牲精神,來源於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堅信,來源於對自身事業正義性的堅信,來源於對自身使命崇高神聖的堅信,來源於對自身為之奮鬥犧牲的美好社會必然會實現的堅信。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認識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衛真理,是堅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前提。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基礎之上,建立在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崇高價值的基礎之上。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是真理。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遵循的是規律。我們堅定,是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人為了人民群眾的利益慷慨赴死,並將這種犧牲視為自己人生的應然追求與最高意義,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之間這種特殊的倫理關系可以稱之為偉大的生死倫理,這是一種典型的責任倫理、義務倫理與使命倫理。基於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基於這種與眾不同的精神力量,基於這種取義成仁的精神狀態,可以說共產黨人確實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這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之本,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的顯著標誌。基於這種信仰信念與精神追求,人全部的能力、能量才能被充分地激發調動,中國共產黨人才能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無堅不摧,無往而不勝。也正是通過這種奮鬥乃至犧牲,共產黨人才真正地感動了人民,教育了人民,喚起了人民一起奮鬥,凝聚起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無窮偉力。
對黨忠誠也就意味著忠於人民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共產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中國共產黨內在的價值追求,勇於鬥爭、敢於犧牲是中國共產黨自覺的精神狀態,所以每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都要做到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爭,而這在組織要求上就必須做到對黨忠誠。
正如入黨誓詞所表明的,對黨員個體來說,誌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就意味著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秘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宣誓入黨實際上就是宣誓一份使命:由於高度認同黨的主義與主張,自覺加入黨的組織,為了黨的使命而奮鬥,嚴格按照組織規章行為,忠誠於黨。
只有每個成員都對黨忠誠,整個黨組織才能凝心聚力,才能富有戰鬥力,才有可能完成使命。當然,“對黨忠誠,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有條件的而是無條件的,必須體現到對黨的信仰的忠誠上,必須體現到對黨組織的忠誠上,必須體現到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忠誠上”。
黨性和人民性是內在統一的,對黨忠誠也就意味著忠於人民、人民至上、不負人民。其一,不負人民要求我們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中國共產黨所有的理論觀點、理念主張和大政方針不僅表明黨是一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自己明確初心,自己認定使命,同時,這些理論觀點、理念主張和大政方針也是對人民群眾的一種承諾:承諾作為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為了人民的解放與發展,為了人民的現實利益特別是長遠利益、根本利益與整體利益而奮鬥,承諾在黨的領導下人民一定能夠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未來的理想社會一定會實現。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與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使命型政黨百年來秉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初心本色,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嚴肅而忠誠地兌現了自己的莊嚴承諾,從而鮮明地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黨性品格。其二,不負人民絕不意味著把人民視為消極客體。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特別是群眾史觀,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歸根到底是歷史的真正主體,馬克思主義黨群關系的要義就是通過黨的教育、引導、啟發、組織使人民群眾逐漸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自己起來解放自己、發展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能動性、自覺性,爭取自己的美好幸福生活。在此意義上,不負人民要求一切依靠人民,切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註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其三,不負人民意味著人民是我們各項工作的最終評判者。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黨的各項工作必須要不斷切實增強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黨領導與執政的績效最終必須落實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滿足與實際感受上。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