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諾獎各領域得主的揭曉,潛心耕耘的世界級大牛們也出現在世人面前。得獎的那一刻的風光,背後是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專業上的精進投入。無獨有偶,眾多諾獎得主在教育領域都多有思考和實踐。讓我們跟著諾獎得主們的經驗,提升教育實踐智慧。
思維習慣
保持好奇心,深入源頭去探索
K.巴裏·夏普萊斯(2022年、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來源:《為什麽傳統教育體系下很難誕生諾獎獲得者?》
2022年,K.巴裏·夏普萊斯(K. Barry Sharpless)和另外兩位化學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早在2001年,他已經將諾貝爾化學獎囊括其中。獲獎後,夏普萊斯教授接受了媒體的采訪,他在采訪中表達了兩個觀點:第一個是一切原動力都來自於對自然的探索的好奇心;第二個是要勇於對“權威觀點”提出質疑,通過學習其本質和規律去驗證它。
夏普萊斯此前的采訪中表示,他非常喜歡海洋,從5歲持續到上大學,他都非常喜歡走到大海,捕魚、觀察海洋生物:七歲的時候,我有一條小劃槳船,還有一個發動機,就可以出海。我父母不太喜歡,但我從自然中學習。我很好奇是這些生物的都叫做什麽,這也是一個自然科學家萌生好奇的起點。和很多中國孩子一樣,我會出去翻開石頭,觀察裏面的蠑螈、螃蟹之類的生物。我對自然的好奇,其實是對生命起源的好奇。現在這種情況在美國,親近自然的人正在快速減少。尤其疫情期間,雖然孩子們有很多時間,卻沒有太多機會去探索。很建議孩子們,多去到戶外尋找小生命,多探索。我讀研究所期間,上過一位先生教的課,他非常了解如何指導我們去了解生命的起源。他曾經說,無論如何必須先有起點和方向,從原子生命開始,一切必須以此為基礎。保持探索心,從事與興趣愛好相關的職業,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要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這是成功唯一的方式,不是那種不切實際,急於求成,而是日積月累的方式。
——轉自河南省教育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