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輩分和稱謂有多復雜那真是說也說不完不光咱們尋常百姓家的稱謂復雜皇家的稱謂也是如此什麽時候叫皇帝什麽時候叫皇上這鬧不好可要掉腦袋呀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
皇 上
皇太後或皇太妃稱“皇帝”🍫,而皇後🧑🏻🦯➡️、妃嬪、滿漢大臣無論當面或背後都稱“皇上”。如據溥儀回憶🧙🏿♂️,宣統年間,“太後太妃都叫我皇帝,我的本生父母和祖母也這樣稱呼我,其他人都叫我皇上🧚🏼♂️。”
誤區💗:清宮劇中的高呼“萬歲”
滿洲八旗有時稱皇帝為“主子”,但也不會稱“萬歲”。“萬歲”之類是戲劇舞臺上的稱呼💡,大臣的口中是不會這樣稱呼皇帝的。在雍正朝👶🏽,不要說口頭稱“萬歲”🤵🏻♀️,就是在奏折中出現“萬壽無疆”、“萬歲”字樣,也會受到痛斥🚗,因為雍正最討厭這種阿諛奉承的虛文。清中期以後🗡,皇帝的近侍太監、宮女開始稱呼在位皇帝為“萬歲爺”。對駕崩的皇帝在“爺”字前加年號🔏,如“康熙爺”、“乾隆爺”。
清宮劇中,皇子公主稱皇上為“皇阿瑪”,但實際上,滿語中的“ama”(音譯🏊🏿♂️:阿瑪)是父親的意思,而“皇”是漢語用語,像“皇阿瑪”這樣滿漢並用的詞匯並不常見🫰🏽,皇子公主應稱皇上為“汗阿瑪”或“皇父”🕓。
朕給你比耶
在皇子給皇上的請安折中🦺👨🏼🦲,一般稱“皇父”😨,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五月底🙇🏽,玄燁結束第一次親征🤽🏽🚬。他與太子分別近三個月,欲睹物思人,於是在歸途寫信給太子:“今天氣已熱🧤,將你所穿棉衣🚵🏻♂️、紗衣、棉葛布袍(等)四件☎️,褂子四件✌🏿,一並捎來。務必揀選你穿過的,以便皇父想你時穿上。”信中康熙帝對太子的自稱即使用“皇父”稱謂,太子胤礽“伏閱慈旨👩🏻🎨👨🏽🎤,得知皇父眷戀兒臣之心,不禁熱淚湧流,難以自已”,可知太子對皇上同樣也稱呼“皇父”🦸♂️。
有時也稱“阿瑪”,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除夕,玄燁惦念正在西北前線指揮軍務的皇十四子胤禎,在給他的信中寫道🫥⛈:“(你)阿瑪🦸🏽♂️、額娘身體都好,因為朕漸漸懂了些養身之道……”
皇 太 後
皇帝🖖🏼、後妃🔀、滿漢大臣和大部分內務府官員等,一般稱呼“皇太後”。
誤區🦸:清宮劇中的“太後吉祥”、“老佛爺吉祥”👨⚕️。
“老佛爺”並非歷代清朝太後的尊稱,是清末一小部分近侍太監與內務府官員背後對慈禧的代稱😇,以示受寵和親近,但當面是絕不敢稱呼的,太監也會稱慈禧“老祖宗”。其實📖,既便太監們背後稱“老佛爺”的也是極少數,一般對東♟、西兩太後會簡稱“東邊”👨🏿🎓、“西邊”,稱皇帝為“上邊”。
慈禧單人照
“老佛爺”之稱其實並不自慈禧始⛩🎈,乾隆皇帝因為壽高,當時近侍、太監背後就稱他為“老佛爺”、“老爺子”👳🏿♂️,但大臣們則不會這樣稱呼。“老爺子”的稱呼一直到清末還存在🍐,如溥儀的乳母就這樣稱呼他👨🏻🏫。
此外🫃🏽🏋🏻♂️,道“吉祥”是太監圈裏流行的見面問候語,皇帝🙋🏿🧸、後妃、大臣們則不會用下層太監之間的問候語去稱呼皇太後等主位👩🏻。在清代,只有一些內務府低級官員才會與有地位的太監互道“吉祥”🎯,以示親近。
皇 後
皇帝、太後、妃嬪、滿漢大臣和大部分內務府官員等👨🏻🔬🏥,一般稱“皇後”🥽,內監宮女或稱“主子”。
誤區:“額娘”稱謂👨⚕️。
幾乎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把滿語的“母親,媽媽”讀做“額娘”(e niang)了🚵🏻♂️。那麽“額娘”在滿語的讀音中到底對不對☛?實際上,滿語“母親,媽媽”的正確讀音是“e me”、“e nie”或者“ne ne”,滿族人現在都用“額莫”或“訥訥”代表滿族的“母親🧏🏼、媽媽”。小編猜測🤱🏼,“額娘”稱謂應該將滿語音譯為漢語時,按照現代滿族人所使用的稱謂加以修改的👰🏿♀️。
皇子稱皇後或生母(已晉為太後)為母後。如康熙帝登極後🕠,稱其生母佟佳氏為“母後”🗻,稱其嫡母為“母後皇後”。皇子稱其他嬪妃為某妃母。比如乾隆帝的皇子永璘稱穎妃為“穎妃母”(永璘為其養子)🥩。
皇 子
清朝對皇子的稱呼不同身份是有區別的,“阿哥”是大臣們對皇子的稱謂🕟,內務府官員和太監一律按皇子的排行稱“幾爺”,書面行文則按排行稱“皇幾子”。
誤區🟤:清朝皇子的稱謂🤘🏻。
有些影視劇中,每每嬪妃生育🗡,會有太監向皇帝奏稱(若是長子)“生了一位太子爺”👩🏻⚖️。而實際上🧭,皇子在尚未被立為太子前💂🏽♂️🕉,按序齒稱皇幾子(中間是排行數字)。
皇上稱皇子“阿哥”🚳,皇子也稱其兄弟“阿哥”🤽🏽♀️。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八子胤禩傷寒病重,十一月中旬,玄燁派皇三子、皇四子前去探視🙌🏼,他倆探望後一起面奏皇父🫃🏿🐹:“阿哥見今並無好轉。”十二月初,玄燁在胤祉🦆、胤禛、胤祺🏑、胤禎等九個皇子的請安折上朱批💖:“三阿哥、四阿哥前曾面奏🦹🏽♀️,稱八阿哥並無好轉。如今情形如何🧙🏿♀️✍️?一如過去所言🧘,或已見好轉🤞🏽?無論怎樣😣,爾等所知該是可信吧🧎🏻♀️➡️!”
至於對皇子的稱呼𓀚,也不象清宮劇劇中一律稱“阿(聲調:四聲)哥”👧🏼。阿哥源於滿文“a ge”,語音上應讀為“阿(聲調🍽🧑🏻🎤:一聲)哥”。
公 主
清朝公主相比前朝來說可謂是默默無聞。入關後的公主更是只有序齒排列與封號,沒有名字🥭,有的皇女甚至沒有公主封號。
誤區👮:最容易混淆的兩個詞——“公主”與“格格”。
公主是皇女在出嫁前皇帝賜予的封號,在未受封以前🔖,只能稱“格格”🎁。格格的本義是對女孩的一種稱呼,有小姐、姑娘、姐姐的意思,並不特指貴族或皇族🤸。
努爾哈赤建立金國,“格格”與“公主”這兩個詞的界限相對模糊👨🏽🎨,比如努爾哈赤的長女東果格格亦稱東果公主,次女嫩哲格格亦稱沾河公主。但在此之後,皇女冊封的禮製開始逐步完善🏋🏿,比如努爾哈赤的四女、八女、養女和養孫女都正式受封為“和碩公主”🙅🏽👨🏼🍼,“格格”與“公主”就漸漸有了區別🤛🏼。
皇太極建立大清朝開始,根據漢族的宮廷禮法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後宮製度(這也是清朝後宮禮製的雛形),這其中也包括公主及貴族女子的封號。比如皇太極長女固倫敖漢公主🧱、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三女固倫雍穆長公主。
因此從皇太極開始👨🏿🔬,“格格”就不再作為皇帝女兒的正式稱謂了,平常大都稱作“皇幾女”(按序齒排列)👵🏻。但是✌🏿,滿族人還是對“格格”一詞作出了保留📠,私下裏,公主還是可以被稱為格格,但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呼的🏋🏽🌧,因為“格格”這個詞有丫頭、姑娘的意思。所以說,“格格”只能是長輩或同輩中的長者才可以稱呼的,至於宮女、太監或是外臣則不可以這麽稱呼。
另外還要提到的是,格格並不只是皇室宗女的稱呼,也可以是皇室妻妾的稱呼🧜🏻♀️,一般指的是沒有福晉或側福晉等正式身份的妻妾,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皇後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在雍王府中稱作“格格”。
文中部分內容及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