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教興國,技能興邦🚜,在建設技能型社會的願景下🧗🏻♂️🗄,弘揚培育工匠精神,促進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深度融合🤜🏼,提升技術技能人才整體素質水平,是新時代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應有之為𓀆。近年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關於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重要文件的頒布,為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政策指引,職業院校在工匠文化營造👩🏿🏫、工匠之師隊伍建設、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等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欲進一步提升工匠精神育人成效🫵🏽,需在系統性、協同性、主體性等方面予以深化,推動工匠精神培育落細落實。
完善頂層設計👷🏿♀️,構建縱橫立體培育系統
工匠精神縱向培育體系的構建☂️🤾🏿♂️,主要體現為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製定🦹、具體課程教學實施等各環節的貫通,形成自上而下的架構。首先要秉持培育工匠精神理念,將其作為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內核🦸🏻♀️,做好總體發展規劃👩🏻🔬👨🎤,明確工作任務,劃分工作職責💆🏼。其次要立足職業院校特色📻,在深入進行崗位調研的基礎上,分行業、分專業、分工種確定工匠精神培育目標,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並結合各門課程特點與內容,對目標予以細化分解,合理製定課程標準。再其次要在教學設計與實施中落實課程思政,以案例、研討等方式融入工匠精神元素,在理實一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形成對工匠精神的認知、體悟與踐行👦🏼。
工匠精神橫向培育體系的構建,側重於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學校學習與工作場所學習🤽🏻♂️、文化育人與其他育人途徑的融通,形成點面結合的架構👐🏽🙋🏻♀️。首先要將第一課堂有關工匠精神的教學目標與第二課堂的活動目標結合起來,如學生課程作品在校園活動中的展示,成立專業興趣社團、創新工坊等,既能增進學生對專業的喜愛和不斷鉆研,又能使他們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其次要將學校課堂學習和工作場所學習結合起來👳♂️,工作場所為個體技能學習提供了真實的工作環境🤼,有利於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和實踐經驗的增長。目前🪗🥼,大多數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校企合作關系🤾🏿♀️,擁有設備齊全的專業實訓基地,具備組織學生開展工作場所學習的基本條件。為優化這一模式,教育者應更加關註個體的需求與能力,使學生在理論認知與實踐參與中內化踐行工匠精神。再其次要將工匠文化的熏陶與勞育、美育👍🏼、體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結合起來,利用學校日常教育中的多種途徑助力工匠精神涵養。
在縱向與橫向培育體系的構建中,有必要創建基於工匠精神持續養成的發展性評價指標體系,搭建網絡評價平臺💣,對培育效果作出及時評判🧑🏼🤝🧑🏼、診斷與跟進。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應具有層階性🤼♂️🤵🏻♀️,既體現工匠精神的維度要素,又顯示個體工匠精神的養成水平。學校、企業可從學生的技能掌握🤾🏽♀️🧖🏼、行為態度、嚴謹程度☂️、作品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查評價,學生也應及時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同時借助網絡評價平臺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實現教師、學生🖊、企業技術專家等多方面👰🏻♀️、多渠道的評價反饋,呈現圖像化的評價結果✍️👨🏽🍳,更好地發揮評價的育人功能。
強化多措並舉,健全校企協同培育機製
一是從宏觀統籌到微觀保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渠道🧑🏿🍼。當前,國家層面出臺系列政策,力求做好統籌管理,如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企業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但如何才能為工匠精神養成提供保障,相應配套製度仍有待完善。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引導本地校企合作工作的開展,製定促進政策和具體細則,在資源、服務和財政上給予大力支持。校企雙方需科學製定合作目標、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厘清權責利,共同創設有助於工匠精神內生外化的良好條件。
二是從有限合作到深度參與🧜🏼♀️。當下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式是企業向職業院校學生提供實習鍛煉崗位,安排有經驗的師傅帶領指導,尚停留在技能人才培養某一環節、某一階段的合作上,對於工匠精神的培育作用有限。對此,應增強企業重要辦學主體責任🧝🏼♂️,由企業技術專家與專業教師共商專業發展規劃和人才培養方案,共組教學團隊,共同開展教學資源建設🚿😀、課程設計開發和考核評價工作🙄,與職業院校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共同體,真正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協同育人🤷🏿。為助推企業的深度參與,一方面需要體現互惠共贏原則,確保校企間資源共享、共同受益;另一方面應采取鼓勵措施👨🏻🔧,對於深度參與校企協作🍰、育人成效顯著的企業,優先參評示範企業🫅🏼,並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和稅費優惠📒🍸。
在健全校企協同機製、構建工匠精神培育共同體的過程中🤹🏽♂️,企業應選聘具備一定專業技術資格、擁有責任心的師傅,建立起穩定的師傅隊伍,不僅從技能水平上,更從品德修養上影響學生🦈。積極促進校企技術與文化的融合,使學生在企業所具備的技術性組織環境中得到鍛煉提升🧑🧒🧒,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益互補中實現工匠精神的熏陶。同時,進一步深化和發展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協同創新,結合行業新技術新方法適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智能化、數字化時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新生長點。
激發內生動力🕵🏼,發揮行動者的主體力量
培育工匠精神,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學生的主體作用尤為關鍵。教育者可從培養興趣、促進實踐和鼓勵反思三方面著力。
一是註重興趣培養,增進專業與職業認同。正如杜威所強調指出的,興趣是任何有目的的經驗中各種事物的動力💁🏻♀️。許多成為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人🤹🏻♀️,都懷有對所從事行業的執著熱愛。盡管職業院校學生在某種程度上帶有專業👨🏼⚖️、職業傾向,但他們仍處於職業探索時期,尚未完全定向🧞,需要職業教育開展過程中的逐步引導。教育者應了解學生及家長的意願期望,多向學生提供實踐考察的機會🧑🏽🎨,努力開發學生感興趣的課程,幫助其在不斷進步中獲得信心和成就感,亦匠心。
二是促進實踐參與,發展職業素質與能力👯♀️。動手實踐是工匠精神由知到行不斷轉化的橋梁。在德國“雙元製”職業教育中🦔,企業實訓占比可達70%至80%🤴🏼💇🏽。相比而言🌟,我國職業教育向學生提供的實踐訓練尚顯不足♌️👯。因此,有待開展實訓實習環節的調整改革,提高實訓課程比例,完善實訓教學內容🚴🏻、方法與手段🫄🏻。大力推行中國特色現代學徒製♘,以各級各類職業技能大賽的舉辦作為工匠精神培育的抓手,讓學生從更多的實踐參與中獲得新知、積累經驗、增強本領,提升匠藝。
三是鼓勵反思學習,不斷追求精益與創新。如果說實踐參與和訓練提高了個體對技能的掌握和熟練程度,那麽想要做得更好👽,還需具備反思學習的能力💁🏼♀️。技能學習中的反思即是對現有技術水平的自我省查檢視➝,目的是找尋不足、予以改進。善於反思學習的個體,能夠通過實踐中的領悟思考☝🏽,發現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探索實現目的更適合的方法手段🙃,如怎樣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合格率、延長使用壽命等,激發創新能力🏌️🧑🏼🔧,養成匠品☞。
作者🫶:陳麗娜,單位系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耀世👈🏽💇🏼♂️。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0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新時代積極職業教育範式的行動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3年6月6日05版